百年老祠堂相邻并排,青砖黛瓦间浮动着岁月的沉香。在光明区马田街道合水口社区,几座历经沧桑的祠堂经改造焕新云燚网,成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——合水口太极拳队、醒狮武术馆等团队在此扎根,为古老的祠堂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合水口武术馆开展公益武术活动。
历史上,合水口曾是声名远扬的“武术之乡”。《新安县志》记载,清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,合水口人麦岐高中武举人;至嘉庆十九年(1814年),其子麦锦琮更考取武进士,民间习武之风由此延绵不绝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,许多传统习俗面临继承者日渐稀少、人才断代的严峻挑战。
但总有人选择坚守,在时代变迁中擎起文化传承的火炬。合水口社区的麦太森,就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传承人。在他和儿子麦耀洪的推动下,太极拳、武术、醒狮不仅组建起固定队伍,拥有稳定的训练场地,还吸引了一批批爱好者前来学习。
陈列在老龄之家的荣誉墙。
“每当我站在百年祠堂中,听见那一声声‘嚯!哈!’响起,就好像回到了青少年时代。”麦太森语气中满是怀念,“那时虽然贫穷,但是每天干完农活,大家聚在一起练武,非常开心。”他表示,时代在进步,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好,但传统文化的“根与魂”绝不能丢。
自幼习武
几十年如一日“武林风”云燚网
麦太森出生于1948年,虽年近八旬,却毫无龙钟老态。他打起太极拳来步伐稳健、神采奕奕,刚柔并济中尽显功力。这样的功底离不开他从小打下的武术基础。
常年练武的麦太森舞起刀来一招一式虎虎生威。
谈起往事,麦太森笑声洪亮、神情激动:“祠堂前面这一片,以前都是田地。那时穷,没什么娱乐,最大的乐趣就是放工后一起练武。”从田里归来,吃完饭、冲过凉,麦太森便与四五十位乡亲汇聚一处,在领队的指导下习练洪拳、舞狮。“那时的醒狮头重三十多斤,狮身长超四米,没扎实的马步根本舞不动,”他特别强调,“都是先练洪拳打基础,再学舞狮。”
在麦太森的影响下,他儿子麦耀洪也自幼喜爱武术,现在是合水口武术馆与醒狮队的负责人。近年来,武术馆在热心人士的赞助下,分批招收青少年儿童新学员,其中多为来深建设者子女。武术馆秉持纯公益教学的理念,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武术的宝贵机会,在社区中掀起一股“武林风”,让更多人感受到武术的魅力。传统武术就这样在代际之间完成了传承,不断发扬光大。
“来了就是深圳人,这不是一句空话!”麦太森对儿子扩大招生、推行公益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许,“希望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,一起把太极拳、醒狮、武术发扬光大。”
胸怀大局
希望更多人加入文化传承队伍
2008年左右,因年龄渐长,麦太森逐渐由刚猛的洪拳转练太极拳。2011年,合水口太极拳队正式成立,麦太森带领二十余名队员走进由老祠堂改造的太极馆,从此每日带队晨练。他们的身影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太极拳,也带动更多老年人参与到太极健身的热潮中来。
“最早队伍里基本都是本村人,后来社区党委鼓励开放报名,只要感兴趣都能来。”麦太森说。如今本土村民仅占三成,越来越多的“新深圳人”融入队伍。作为一名拥有57年党龄、获颁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的老党员,他始终坚持“做事情要看大局”,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承的开放与融合。
在他看来,当前传统文化普遍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。“不能关起门来练,一定要宣传、要推广,要开放、融合、创新。”他语气坚定地说。近年来,合水口老年太极队不断吸纳新队员,常年保持四十多人的规模。他们在麦太森的带领下,屡获各类赛事奖项,成为社区、街道乃至光明区文化展演中的常客。
合水口老年太极队参加社区比赛。
“我年纪大了,洪拳和醒狮是玩不转了,但还是常去看看,督促他们把传承文化这件事情做好。而我自己,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太极拳队上,希望能够带领更多老年人,在锻炼身体的同时,更好地传承文化。这对我来说,是一件无比开心且有意义的事情!”话音未落,麦太森那标志性的笑声已在这座百年祠堂之中回荡。
从青砖黛瓦间的洪拳少年,到祠堂太极队里的银发教练,麦太森用七十载岁月诠释着“文化守护者”的深刻含义。他不只是合水口“武脉”的传承人,更是深圳经济特区四十五载发展历程中民间文化存续与更新的缩影。他表示,希望在未来,有更多人加入太极拳、武术、醒狮的行列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代代相传,永不磨灭。
麦太森
出生于1948年,光明区马田街道合水口村原居民,获颁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,自幼习武,坚持至今,现为合水口老年太极队队长,曾带领社区老年太极队获得光明区文化活动展演优胜奖等,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弘扬洪拳、醒狮、太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黄国焕文/图云燚网
小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