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下旬千汇网,菲律宾这波操作可真是没闲着。先是拉上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,在黄岩岛海域搞联合军演,海空力量频繁出动刷存在感;接着又在仁爱礁周边耍起老花样,用渔船偷偷运送建材,想给那条早就报废的“马德雷山”号补补漏洞。
更让人注意的是,紧接着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,还披着“基金会负责人”的外衣,悄悄跑到菲律宾,不仅和当地个别官员见了面,还去参加了马卡蒂的经济论坛。这一连串动作下来,北京的反应明显比之前更强烈了。
8月29日,外交部同时在北京和马尼拉跟菲律宾交涉,直接用了“悬崖勒马”这四个字,明明白白指出菲律宾已经越线了。第二天,解放军南部战区和中国海警就启动了战备警巡,教育部也紧跟着发布了第3号赴菲留学预警。
菲律宾这套组合拳,一下就戳到了中国最在意的两个点:南海主权和台湾问题。南海问题好歹还能坐下来谈,毕竟有历史争议摆在那儿,也能从法律层面辩论,海上执法时也有博弈的空间;可台湾问题在咱们北京这儿,那是核心中的核心,没得商量。
菲律宾玩这种“非官方”“民间交流”的文字游戏,在咱们看来就是明知故犯,心里门儿清还故意这么干。这次北京把“悬崖勒马”摆到外交场合说,就是亮明态度:别再打擦边球了,你已经超出边线了。
再说说菲律宾那边是怎么辩解的。马尼拉的说法大家其实都听熟了: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千汇网,不承认台湾是个国家,但跟台湾地区保持经贸和人文往来;至于林佳龙来没来、他算不算官员,我们要么不知情,要么就说不承认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我没看见,所以这事儿就不算发生”。可问题是,政策不是靠嘴上说说的漂亮话,关键得看实际怎么安排。
你让台湾地区外事部门的负责人,顶着“基金会”的名头跟你们的官员见面,还和财政部门接触,这哪儿是“民间交流”啊;再看见面的地方,选在苏比克湾和马卡蒂,一个是地缘意义重大,一个是金融中心,这明显是早有安排,根本不是什么“偶遇”。说白了,就是换了个形式,本质没变,无非是想躲开北京的“监测”,别被抓包。这种小聪明,早就不新鲜了。
那北京这次为啥话说得这么硬气?咱们把时间线拉得长一点看看。这个月初,菲律宾领导人还说“要是台海出事儿,菲律宾不可能不管”;之前外交部也多次点名,说菲律宾在仁爱礁的行为是侵权挑衅;到29号双线交涉,30号就发了留学预警。
台海议题、南海摩擦、公民安全这三条线,在这么短时间内凑到一块儿,说明北京判断,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偶尔出现的小麻烦,而是有朝着“系统性风险”发展的趋势了。所以咱们的应对也得成体系:先用外交喊话稳住局势,别让情况继续恶化;再用军事警巡把控好海上局面;最后通过发布留学预警,管好跨境人员的安全风险。这可不是一时情绪化的反应,更像是一套快速的危机处理流程。
战备警巡到底是啥意思?目前公开的信息里,只有“战备警巡”这个概念,具体细节一点没说。比如派了多少吨位的军舰、多少架飞机,巡逻的海域和空域范围有多大,有没有进行对抗性训练,这些都没披露。
不过咱们能判断出一点:战备警巡不是临时决定派几艘船过去晃一圈,而是早就计划好的、带有警示意味的部署,目的就是让菲律宾感受到压力,逼他们停下近期的小动作。要是把仁爱礁的补给通道比作“动脉”,咱们在半月礁附近拦截,让菲律宾的船跑了三十多个小时最后只能掉头,这就是在给这条“动脉”“限流”。虽然公开的信息有限,但咱们的意图很明确:给你留了退路,不想逼着你把事情闹到没法收拾的地步。
有人会问,菲律宾为啥偏偏选在这个时候,去碰台湾这个雷区呢?答案其实不复杂。马尼拉想让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多给点支持,而拿台海做文章,就是最能让美国动心的“投名状”;而且现在有了新的EDCA协议千汇网,菲律宾开放了更多军事基地,要证明第一岛链这块“拼图”有用,就得做点让美国能看到、能满意的事。
可问题也在这儿:跟美国示好,到底能换到多少实际好处呢?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,没有任何新增的军援数额、基地升级的具体细节,也没有承诺要增加联合军演的次数,这些都只说“暂无相关信息”。换句话说,菲律宾是在用非常敏感的动作,去换一个不确定的收益。这买卖风险也太高了,更何况对手不是一般国家,是在两岸问题上有绝对决心和足够资源去应对的中国。
再看看菲律宾国内的情况。参议员伊梅·马科斯已经喊话,要求调查菲律宾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执行情况,这说明国内务实派根本不认可现在的做法;还有图尔福,直接让小马科斯重新考虑一个中国原则,这已经不是打擦边球了,是想把红线给拽掉。这两种声音对着干,说明马尼拉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根本没达成一致。
政策不一致,执行起来就会摇摆不定,一摇摆就容易出问题。再这么下去,菲律宾行政部门可能会更多用“模糊手段”来打掩护,比如继续让所谓的“非官方代表团”跟政府部门互动,拿“行业对话”“学术合作”当幌子。这条路看着好像挺巧妙,可代价是每走一步,都在给北京增加反制的理由和选项。
这次北京提到了“付出代价”“承担后果”,很多人会问,具体会是什么代价呢?从公开资料里,目前能看到三个方向的信号:外交上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,海上的执法行动和战备警巡,还有教育部出台的留学预警。那经贸方面的手段有没有准备好呢?比如会不会新增检验检疫要求、加强投资审查,或者调整航线安排?
如果马尼拉还继续在台海问题上搞动作,那咱们的“工具箱”只会越开越大,而且不会只出一招。大家都记得,菲律宾的农渔业出口特别脆弱,之前市场一波动,香蕉、菠萝的出口就受影响,这些都是有先例的。北京不着急,会等合适的时机再出手,确保每一步动作都能精准打击,还能控制好影响范围,不波及无关领域。
说到南海,仁爱礁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。菲律宾拿“海难坐滩”当借口,想从法律上找补,可这根本站不住脚;用渔船打掩护,偷偷运军用建材,更是想悄悄改变现状的小动作。之前海警用高压水炮驱离,有些舆论还夸张地说是“武力冲突”,其实高压水炮就是非致命的执法工具,目的就是控制住节奏,把补给船赶走。
用这种工具,既能避免双方发生军事误判,又能有效阻止对方搞工程化补给。反过来想,如果菲律宾真的把钢材、混凝土运过去,甚至建临时浮码头,那才是真的突破了底线。现在看,他们的船被拦在半路最后掉头,说明咱们的执法力度起到作用了。
最后再回到台湾议题上。林佳龙这次用“基金会马甲”的做法,早些年在其他国家也出现过。换身“衣服”就想蒙混过关?在咱们北京的判断标准里,这不是“擦边”,是“绕着红线走”,本质没区别。
在台海问题上,北京最看重的不是你说了什么漂亮话,而是你实际做了什么,比如你让谁以什么身份见了什么人、谈了什么话题。这些要素一旦都凑齐了,肯定会触发一系列政策反应。如果马尼拉还想着沿着“民间—半官方—准官方”的路子一步步往上走,那接下来感受到的就不只是口头警告了,实际的摩擦只会更多。
有人会拿地区安全当借口,说菲律宾地理位置特殊,“离冲突太近”,所以不得不表态。这话听着好像有道理,但绕不开一个事实:一个中国原则是中菲建交的政治基础,这是明明白白写在那儿的,谁都清楚这根底线在哪儿。
你可以在南海问题上跟咱们谈执法边界,谈海上联合搜救,谈资源开发的具体操作细节,但不能把台海问题当成谈判的筹码,不然就成了拿着自己的底牌去换别人的好处,这种事儿在历史上就没成功过。更何况,“非官方交流”一旦成了习惯,下一步就会有人觉得可以再往前挪一点,再挪一点,最后早晚得撞到红线上千汇网,这条路根本走不通。
小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